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心鱼先生的后花园

- 一枚伪文青的生活流水账

 
 
 

日志

 
 
关于我

不是玫瑰, 是仙人掌。

文章分类

尽理解之能,开创造之源  

2014-12-10 17:38:4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尽理解之能,开创造之源

——听《美国最新国家核心艺术教育标准述评——实践与理论背景及其启示》有感

    得知刘沛老师要来校开讲座,一时之间竟欣喜得难以相信。还记得早在大三的时候研究2011版新音乐课程标准时,就拜读过几篇刘老师关于新课标解读的文章,也陆陆续续看过几本刘老师翻译的文献著作。所以刘老师对我来说,好比教科书上的楷模人物,可望而不可及。

    印象中类似于刘沛教授这样国宝级的专家人物,必定是说话字字珠玑,谈问题一针见血,表情不苟言笑的。但实际上,说话字字珠玑和谈问题一针见血这个倒确实如原来所想,但是不苟言笑这个却不太贴切。或许应该说他自己不苟言笑,但是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个包袱,轻轻一抖,就惹得全场人捧腹大笑。或许这才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一名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的说话艺术。

综合整个上午的讲座来说,刘沛老师所谈到的最重要的两点是:理解和创造。

结合了美国最新出台的《国家核心艺术教育标准》(《National Core Arts Standards》),刘沛老师总结的第一点便是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他认为,要理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做到“a hand on”“a mind on”,即动手和动脑。然而,回想现今的音乐课堂,这两点都能做到的情况有多少?拿钢琴教学来说,通常是老师说:这里手要抬高。学生就把手抬高。老师说:这首曲子有错音,回去再练。学生就回去练。钢琴练习变成了脑袋放空的机械手指练习,学生弹完一首曲子也不知道曲子描写的是什么,不知道曲子的内在结构,更不知道自己弹出来效果如何。只是一遍又一遍的手指动作重复,如果每天练习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中学生没有思考,那么一年就有365个小时,即使相当于有15天的时间,学生完全没有思想上的锻炼和进步,那么作为其老师,其不就是相当于成了禁锢其思想的罪魁祸首吗?这样与封建社会的八股文又有何区别。虽然这么说有些危言耸听,但是证明动脑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如何能让学生动脑?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呢?刘沛老师从以下几点加以论述:

一、旋律与身体的感性结合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是人们对音乐的第一印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如何感知音乐旋律,则是其理解音乐的窗口,是其进入这扇音乐之门的钥匙,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旋律?

关于这一点,刘沛老师用一首最为常见的钢琴曲《划小船》做示范。

 


5 3 3 - | 4 2 2 - | 1 2 3 4 | 5 5 5 - |

由上图可见,每一个小节的旋律都有着基本的走向,刘沛老师就根据这种旋律的走向,一边唱,一边身体随之向上向下摆动。通过其夸张的肢体语言动作,让我们知道,就算是弹奏一首最为简单的曲子,也可以根据音乐的旋律线和旋律走向进行律动。用身体去感受音乐,这就避免了把一个一个音单独孤立地看待,让学生树立了全局的意识,而不是捂着眼睛和耳朵地弹奏,东撞撞西碰碰,弹错了也不知道。音乐教育首先是感性的教育,其次才是理性,用身体律动树立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而不是像教数学1+1=2一样,指责学生的这个音错误,那个节奏不准确。当然,这并不是说明错音和错节奏不重要,只是这是在学生理解音乐感知音乐之后的事情。想必若学生真的能理解音乐内在旋律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早已减少犯错的可能性,根本无需老师再花大力气在孤立地纠正错误上。因此,在整体感性教学之后,再单独进行理性的处理,这样才是更符合音乐教育本身规律的教学。

二、和声与牛顿的趣味结合

和声重不重要?当然重要。若说旋律是乐曲的灵魂,那么和声就是这首乐曲的骨架,支撑着旋律的进行。再优美的旋律,没有和声,也只是一副空皮囊。前苏联音乐家依波尔·符拉基米罗维奇·斯波索宾将其定义为:和声就是在音乐织体的各音在纵向和横向关系上的协调一致。那要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么复杂的概念呢?刘沛老师将其和牛顿的物理定律相对比。他认为,和声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解决,那么这其中每一个和声解决时的倾向性就好比苹果是从树上掉落下来,音符的七个音也是一个不稳定的音导向一个稳定的音。如21,43,65。这样一来,原本复杂的和声就变得简明易懂,再加上在讲解不稳定到稳定的解决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物体模仿掉落的苹果对学生进行讲解,又更加深了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将音乐学科与科学相结合,更是符合了《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关注学科综合”的课程理念。

三、写作手法与生活的创意结合

讲完旋律和和声之后,刘沛老师又进一步讲解到音乐的写作手法。在初级儿童音乐的旋律写作手法上最为常用的结构是对称式。但是什么是对称呢?对称,指物体或图形在某种变换条件(例如绕直线的旋转、对于平面的反映,等等)下,其相同部分间有规律重复的现象,亦即在一定变换条件下的不变现象。[1]那要怎么跟学生说对称呢?刘沛老师列举了他是如何跟学生解释对称的例子:把我们的脸从中间分一半,左右是不是一样的?这就是对称。把我们的衣服从中间分一半,左右是不是一样的?这就是对称。把一本书打横从中间分一半,上下是不是一样的?这就是对称。通常这样解说完下课之后,学生都会满世界地找对称,第二次回课的时候,会主动告诉老师家里的镜子是对称的,电视机是对称的,飞机也是对称的等等。在此之后,只要当音乐中出现对称结构,学生就能立刻看出来。许多理论家总是不厌其烦地阐述音乐的美妙,音乐的作用,音乐能带领学生进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而这堂课,就是音乐作用的最好体现,这充分证明了,音乐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引领学生去探索世界。

四、理解过后才有创造

人们总是在强调创造的重要性,但是却缺乏必要的行为策略。刘沛老师的观点是,理解是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创造。因此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理解是最难做到的。作为一个有理解能力的成年人,如何将我们所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很好地消化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将我们所学习的一整套理论直接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后天再加工精细,反复咀嚼,保证学生能够下咽,并且乐于去品尝,才能喂给学生。这个过程就好比一位母亲在喂自己刚会咀嚼的宝宝吃东西一样,不仅要营养搭配均衡,而且每一口都需要母亲自己亲自咀嚼过,确定没有杂质,保证宝宝能够吞下去了,才能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喂。而宝宝也只有在充分消化了母亲的所喂给他的食物之后,才能慢慢地成长,才有了认识这个世界的本钱。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一张白纸,都对整个世界充满着疑问。作为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仔细地呵护这张白纸的同时,在上面小心翼翼地为其增添其认识世界的必要知识,尽可能地预留更多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发挥,而不是一股脑地全部填满。这样,在当学生对世界产生疑问的时候,学生才可以充分利用此前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解决和探究。若老师在这张白纸上灌输了一个又一个连学生自己都不清楚什么意思不知道如何用的理论,那么不仅当学生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恐怕更是会磨灭学生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因此才说,理解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才能避免不磨灭学生对于世界诸多现象的好奇心,学生只有在理解了之后,才具备了探究这个世界的先决条件,才能解决自己对世界的疑问。而这一个个疑问的提出,也正是创造的开始。因此,如何实现创造,归根到底,就是如何实现理解,这么一看,原本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就缩小化和具体化了。

尽理解之能,开创造之源 - 心瑜先生. - 心鱼先生的后花园
 
尽理解之能,开创造之源 - 心瑜先生. - 心鱼先生的后花园 难得一张合照,尽理解之能,开创造之源 - 心瑜先生. - 心鱼先生的后花园
 

[1]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eBrR0lX1SmyMke73VIT41oG47svELTZd6itKJMS-sbXs5x2I0KgsESVNvcjiROw8Hl4Ev3IR5qG8SYngPPGaa[OL]

  评论这张
 
阅读(195)|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